梅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5%E9%9B%A8
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80302.htm
http://www.cwb.gov.tw/gaiscgi/getfilelist.exe?no=-6&filelist=../tmp/query2047212017&page=2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隨季節的移動,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 梅,歷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產生 空梅現象。如1954年梅雨季節異常持久,長達兩個多月,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澇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兩三天,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旱 年。
(1)正常梅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 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 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 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剛剛開始的 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后,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 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后,隨著陰雨維持時間的延 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 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 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3)遲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 6月下旬以后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于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 強,空氣受熱后,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 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4)特長梅雨:1954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 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 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并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 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 入"小暑"、"大暑"以后,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云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 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 1500-2000毫米,相當于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泛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 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范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 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同特別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象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 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里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 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松松"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霉現象,也几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 一過。接著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 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黃梅:有些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征。可是,几 天以后,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并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象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 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這是有一定道 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征。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 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于雨帶在長江中下游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現。一般說 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于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黃梅" 屬于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后,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面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 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以"入梅"來說,最早的在5月26日,最遲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遲的在8 月2日,相差均可達到一個半月。梅雨最長的年份持續兩個多月,可以引起罕見的大水,而短的年份僅僅几天,還有的甚至出現"空梅",帶來嚴重的干旱。可見, 梅雨是一種復雜的天氣氣候現象,它遠不是象農歷歷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樣簡單。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別長的梅雨"、"空 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于異常梅雨。
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80302.htm
【梅雨名稱的由來】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它的名稱起源於六、七月間中國江南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滯留鋒面徘徊以致陰雨連綿、久雨不晴而得,主要的分布範圍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一帶。 |
【梅雨形成的原因】 梅雨是 怎麼形成的呢?由於台灣在冬季是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而在五六月春夏交替之際,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時,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則逐漸增 強,並向北推進,此時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徘徊,因鋒面帶上氣流的不穩定及充沛的水氣,便容 易引發中小尺度的對流,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豪雨或大雨的現象。 |
【梅雨季節的天氣】 中央氣象局定義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而就氣候平均而言,是以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降雨機率較大。這種連續性的降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不過梅雨季也並非意味著天天降雨或持續性降雨。 |
梅雨不只有害處而已,台灣全年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降雨量是集中在梅雨季,而它帶來的豐沛降雨量是台灣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 |
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地區的梅雨季節,常有突發性的劇烈豪雨或連綿數日的鋒面降雨,並可能導致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爆發及交通上的不方便等危害。梅雨季節請隨時注意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豪雨及大雨特報,嚴防豪雨帶來的災害。 |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隨季節的移動,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 梅,歷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產生 空梅現象。如1954年梅雨季節異常持久,長達兩個多月,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澇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兩三天,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旱 年。
(1)正常梅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 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 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 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剛剛開始的 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后,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 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后,隨著陰雨維持時間的延 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 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 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3)遲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 6月下旬以后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于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 強,空氣受熱后,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 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4)特長梅雨:1954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 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 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并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 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 入"小暑"、"大暑"以后,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云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 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 1500-2000毫米,相當于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泛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 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范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 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同特別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象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 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里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 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松松"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霉現象,也几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 一過。接著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 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黃梅:有些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征。可是,几 天以后,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并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象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 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這是有一定道 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征。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 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于雨帶在長江中下游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現。一般說 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于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黃梅" 屬于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后,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面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 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以"入梅"來說,最早的在5月26日,最遲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遲的在8 月2日,相差均可達到一個半月。梅雨最長的年份持續兩個多月,可以引起罕見的大水,而短的年份僅僅几天,還有的甚至出現"空梅",帶來嚴重的干旱。可見, 梅雨是一種復雜的天氣氣候現象,它遠不是象農歷歷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樣簡單。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別長的梅雨"、"空 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于異常梅雨。
“梅雨”名稱由來已久,古時候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已有記載,對發生時間也有許多記述,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日黃梅雨』;唐有『梅實迎時雨』就是說梅子熟後,迎來的是夏至後半月為主的時雨;宋有『梅子黃時雨』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明朝時的『芒后逢壬立梅,至后壬斷梅』更將梅雨的起始與結束日期定為芒種(約6月5日)後的壬日開始,夏至(約6月21日)後的壬日結束,將24節氣與干支日相配來說明梅雨的起止。
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另外又因陰雨連綿,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記述,故梅雨又有一別名為“霉雨”。不論是梅雨或霉雨的名稱,在我國已使用一千多年。
台灣過去並無“梅雨”名稱,自光復以後,氣象學者從臺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5月到6月中,全省各地雨量都有明顯增多現象,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在東北季風的的乾季(10月至4月)後,雨量突然增多,在天氣上﹐則經常是陰雨連綿及豪雨常現。
經調查多雨的 兩大原因,為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交替時期,來自北、南方的冷、暖空氣相會所形成的鋒面,經過台灣上空時﹐當移速緩慢或滯留﹐成為滯留鋒而導致連綿陰雨。又 常因南方來的溫暖氣流強盛及鋒面區的空氣極不穩定,而由強烈對流雲發展出豪雨。這些造成連綿雨及豪雨的原因,和大陸上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流傳我國千餘年 的“梅雨”形成原因相似,均為季節轉換時發生的特殊現象。雖然時間上提早約一個月,亦非梅子成熟時期,仍取“梅雨”為名,以突顯此段時期之降雨特性,並提 醒民眾對豪雨災害防範之警覺。台灣梅雨係因形成原因和長江梅雨相似,又有類似的降雨現象而取名,故要了解台灣梅雨,應先知道長江梅雨。
中央氣象局自民國81年起,宣布5、6月就是台灣的梅雨季,季內降雨稱為梅雨,不再有所謂的哪一天算是正式〝入梅與出梅〞的說法。
http://www.weather-liyu.com.tw/small-1.htm#梅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115985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其中也包括台灣地區,這些地區每年都有一段特別容易出現連續降雨,並且還會夾 有豪雨的時期。這不但對各項活動有影響,甚至因豪雨或持續太久的降雨,會造成災害,比如在農業上平均每年損失約十七億元,因此除了颱風以外,梅雨是台灣第 二大氣象災害。但梅雨對台灣的水資源利用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有關梅雨的種種現象,我們應該有較深的認識。
梅雨名 稱由來已久,早在漢朝即有記載,古時候稱為「黃梅雨」。其中,有很多記述和梅雨發生的時間有關:例如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唐有「梅實迎時 雨」,宋有「梅子黃時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等等。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
另外,又因梅雨時期陰雨連綿,空氣潮溼,物品容易發霉,所以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霑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說法,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而不論是「梅雨」或「霉雨」,這一個名稱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了。
由 於台灣的梅雨的變動性高,每年都有不同,很難訂出梅雨開始與結束定義,所以只能約略將五、六月訂為台灣的梅雨期。台灣過去並無「梅雨」這個名稱,自光復以 後,氣象學者從台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五月到六月中,有一段雨量特別顯著的時期,經他們研究這個多雨原因,是和長江流域的梅雨相似,都是冬、夏兩個 季風交替過渡時期出現的現象,降雨形態也相同,不但有連續降雨,也常有豪雨發生,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都相 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另外又因陰雨連綿,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記述,故梅雨又有一別名為“霉雨”。不論是梅雨或霉雨的名稱,在我國已使用一千多年。
台灣過去並無“梅雨”名稱,自光復以後,氣象學者從臺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5月到6月中,全省各地雨量都有明顯增多現象,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在東北季風的的乾季(10月至4月)後,雨量突然增多,在天氣上﹐則經常是陰雨連綿及豪雨常現。
經調查多雨的 兩大原因,為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交替時期,來自北、南方的冷、暖空氣相會所形成的鋒面,經過台灣上空時﹐當移速緩慢或滯留﹐成為滯留鋒而導致連綿陰雨。又 常因南方來的溫暖氣流強盛及鋒面區的空氣極不穩定,而由強烈對流雲發展出豪雨。這些造成連綿雨及豪雨的原因,和大陸上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流傳我國千餘年 的“梅雨”形成原因相似,均為季節轉換時發生的特殊現象。雖然時間上提早約一個月,亦非梅子成熟時期,仍取“梅雨”為名,以突顯此段時期之降雨特性,並提 醒民眾對豪雨災害防範之警覺。台灣梅雨係因形成原因和長江梅雨相似,又有類似的降雨現象而取名,故要了解台灣梅雨,應先知道長江梅雨。
中央氣象局自民國81年起,宣布5、6月就是台灣的梅雨季,季內降雨稱為梅雨,不再有所謂的哪一天算是正式〝入梅與出梅〞的說法。
http://www.weather-liyu.com.tw/small-1.htm#梅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115985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其中也包括台灣地區,這些地區每年都有一段特別容易出現連續降雨,並且還會夾 有豪雨的時期。這不但對各項活動有影響,甚至因豪雨或持續太久的降雨,會造成災害,比如在農業上平均每年損失約十七億元,因此除了颱風以外,梅雨是台灣第 二大氣象災害。但梅雨對台灣的水資源利用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有關梅雨的種種現象,我們應該有較深的認識。
梅雨名 稱由來已久,早在漢朝即有記載,古時候稱為「黃梅雨」。其中,有很多記述和梅雨發生的時間有關:例如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唐有「梅實迎時 雨」,宋有「梅子黃時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等等。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
另外,又因梅雨時期陰雨連綿,空氣潮溼,物品容易發霉,所以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霑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說法,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而不論是「梅雨」或「霉雨」,這一個名稱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了。
由 於台灣的梅雨的變動性高,每年都有不同,很難訂出梅雨開始與結束定義,所以只能約略將五、六月訂為台灣的梅雨期。台灣過去並無「梅雨」這個名稱,自光復以 後,氣象學者從台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五月到六月中,有一段雨量特別顯著的時期,經他們研究這個多雨原因,是和長江流域的梅雨相似,都是冬、夏兩個 季風交替過渡時期出現的現象,降雨形態也相同,不但有連續降雨,也常有豪雨發生,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都相 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